世界消息!小紅果迸發大能量 寧夏枸杞產業沖向“五百億”目標
記者 王迎霞
【資料圖】
7月28日,一封由外交部機關及駐外機構服務局外交禮賓服務中心發出的感謝信,在寧夏人的朋友圈刷屏。
信里特別提到了作為會議定制禮品的百瑞源鎖鮮枸杞和枸杞芽茶,得到了嘉賓高度贊譽。
作為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優勢的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枸杞產業發展,將其列入“六特”產業之一。自治區黨委還成立了包抓機制專班,統籌推進。
讓小紅果迸發出大能量,科技從未缺位。多年來,寧夏加強枸杞產業技術研發,建設了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在枸杞種質資源收集、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控、規范化栽培等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多個重大成果。
有了科技加持,這張“紅色名片”越來越亮。
培育良種,奠定發展“壓艙石”
這個夏天,曹有龍心里終于踏實了一些。
他是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就在7月19日,由該所承擔的自治區農業育種專項“枸杞新品種選育”項目,順利通過寧夏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收集定植種質資源76份;篩選出具有抗病、耐鹽、高光效等特點的優質資源15份,挖掘關鍵基因12個;配置雜交組合160個,獲得雜交群體3萬余株……項目交出漂亮答卷。
選育、推廣多用途枸杞新品種,對保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2013年7月,寧夏啟動實施自治區農業育種專項,計劃用10年時間研究解決農業品種選育問題,推進產業發展。
“前一階段的5年時間,我們主要針對市場需求開展研究工作,在種業工程方面解決了許多問題,也為項目后續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紅燦燦的枸杞地里,曹有龍笑出聲來。
2018年以來,項目組持續開展枸杞育種技術研究、新品種選育和轉化應用。
在銀川蘆花臺、吳忠紅寺堡、中寧小鹽池灘等枸杞產區,記者見到了1300平方米的種質資源庫,近1500畝的試驗示范點,245畝的新品種試驗區,還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黃枸杞、黑枸杞。
“寧農杞15號”是繼“寧杞7號”之后又一具有高自交親和性的豐產優質新品種;“科杞6082”具備了大粒、豐產特性,是鎖鮮制干新工藝的最適品種;黃果枸杞“寧農杞19號”“寧農杞20號”是適宜于鮮汁加工大果型新品種,出汁率可達80%以上;選育的黑果枸杞“寧黑杞1號”花色苷高達5.5%,比野生黑果枸杞含量提高30%以上,結束了黑果枸杞無人工培育品種的歷史……
“可別小看這些新品種,它們是枸杞產業發展的基礎。”烈日下,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秦墾,半蹲著身子給記者一株一株介紹,就像介紹自己的孩子。
歷經4000多年文化傳承和600余年種植栽培的寧夏枸杞,還要靠這些科研人員才能走得更遠。
協同創新,跑出轉型“加速度”
以前賣干果,以后賣深加工產品,寧夏枸杞產業期待華麗轉身。
除了泡在保溫杯,這小紅果子還能怎么用?
啤酒、果糕、芽菜、巧克力、花蜜、面膜、眼部舒緩噴霧……6月22日至24日舉辦的第五屆枸杞產業博覽會上,各類枸杞“跨界”產品令人稱奇。目前,寧夏枸杞及其衍生制品已達10大類90多種。
“我們的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連續6周服用枸杞糖肽后,抑郁高危人群的認知障礙、阻滯、無助感可得到較大改善。”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說。
他表示,團隊已證實寧夏枸杞提取物——枸杞多糖具有保護視網膜、抗脂肪肝、促進海馬神經發生等多種功效。
枸杞產業博覽會發布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吸睛。很多人有所不知,其中多項成果都來自中國枸杞研究院,這所研究院今年6月21日掛牌成立剛滿一年。
“新時期的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寧夏枸杞產業的科技創新也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開展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協同創新。”寧夏科技廳黨組書記、中國枸杞研究院院長郭秉晨指出。
2021年初,寧夏科技廳、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林業和草原局三家單位經過廣泛調研后召開了中國枸杞研究院建設推進會,并提出“一院、兩機制、百企業”的組織框架。
寧夏農林科學院整合科技資源,聯合區內外十多家研究機構和企業,組建了枸杞資源與遺傳育種、生態種植、病蟲害防控等6個研究中心,按照事業法人運行機制管理。
同時,中國枸杞研究院引進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專家團隊,并聯合百瑞源等知名企業,共同組建了寧夏枸杞創新中心和枸杞技術成果信息化轉化應用中心,按照市場運行機制管理。
借助東西部科技合作的“東風”,中國枸杞研究院要讓“枸杞之鄉”名號更響。
聚焦前沿,開出深耕“科技方”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多方發力下,寧夏枸杞產業正朝著多元化、高值化邁進。
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基因組項目“十年磨一劍”,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組測序,成果2021年6月3日在《自然》子刊《通訊·生物》在線發表,并首次將“枸杞”以漢字形式出現在論文中。
而至2021年底,寧夏枸杞面積達43萬畝,基地標準化率80%,良種使用率達95%,鮮果產量30萬噸,鮮果加工轉化率達到28%,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50億元。
到2027年,寧夏計劃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加工轉化率提升至40%,綜合產值突破500億元。通過實施基地穩杞、科技興杞等“六大工程”,奮力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的枸杞標準制定發布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科技研發中心、文化傳播中心、市場交易中心。
怎樣引領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畢竟,寧夏在枸杞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新藥及系列產品研發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
“科技方”應時而生。
寧夏科技廳印發的《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行動方案》提出要以現代枸杞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主線,以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水平為主攻方向。
到2025年,寧夏力爭部署實施科技研發項目30項以上,培育枸杞新品種3個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0項以上,研發枸杞“健”字號產品5個、特膳特醫食品10個、院地制劑2個,實現“藥”字號產品新的突破,培育各類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
但現實是,科研人手不充足,平臺優勢不突出,已然成為制約寧夏枸杞產業科研創新的瓶頸問題。
要外援,更要自強。在寧夏枸杞產業發展面臨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的關鍵時期,以培養新型“三農”人才為己任的寧夏大學農學院經過反復論證,決定在2020級林學專業下設枸杞方向進行本科人才培養,打造新的戰略高地。
3月21日,該院與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正式簽訂教學科研合作協議,為促進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一“杞”向未來,塞上江南正在勠力描繪新的圖景。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